|学院官方微信

招生热线:0395-5831369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工程系 > 系部动态

2023-2024学年教育教学第一次工作会

发布日期:2023-08-15 21:28 浏览量:

2023-2024学年教育教学第一次工作会

2023年8月15日汽车工程系全体教职工在102会议室参加2023-2024学年教育教学第一次工作会,汽车工程系主任、中比产业学院院长李参对上一学年大家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2023-2024学年教育教学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图片11.jpg

图片22.jpg

汽车工程系2023-2024教育教学工作要点

2023-2024学年是“双高计划”建设推进关键之年,也是学院升格关键之年,根据《汽车工程系“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汽车工程系“十四五”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规划(2021—2025)》,提出2023-2024学年教育教学工作要点如下。

一、立德树人:全面优化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进 “工匠精神”“三创精神”等元素进课程进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应有的作用,建好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二是在工作原则上,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用于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教育活动。三是在目标任务上,建设一批思政实践教学示范课、推出一批优质思政教学资源、做优一批思政品牌示范活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四是在双向并进上,建设一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立一个课程思政实施标准、开发一本课程思政特色课程、选树一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团队)、打造一门课程思政示范精品,推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不断增强铸魂育人效果。

二、价值引领:高水平推进“三进”工作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进教材”是基础,“进课堂”是核心,“进头脑”是目的。深入推进“三进”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化”,即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课程体系转化,课程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价值体系向情感和行动转化;要把“三进”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所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通过整合人才、阵地、载体、机制等要素,推动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树立所有人都有育人责任、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环境都有育人元素的理念,利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和一切方式,做好立德铸魂工作;要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党政群团分工合作,教学、管理、服务协调衔接、整体发力的工作体系,使学生在价值内涵上认知,在思想感情上认同,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真正入脑、入心。

三、固本强基:打造内涵与特色并重的专业

深度对接郑州中比新能源有限公司、郑州比克有限公司、南京中比新能源有限公司、漯河亿通科技产业园及乡村产业振兴等行动计划,坚持立足区域、融入区域、服务区域,完善“布局合理、重点突出、集群发展”的专业(群)结构,结合专业评价及专业团队考核机制,实现全面支撑漯河市和中比集团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在分类发展上,重点打造新能源工程技术专业,优先支持汽车工程技术专业,稳步建设现有专科专业。二是在特色打造上,坚持基础性内涵建设与竞争性成果突破并重,突出新能源技术科研引领、中比新能源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积极组建智能网联产业学院。三是在融合提升上,开发一个教改技服平台、打造一个校企合作联盟、建设一个共建共享资源、培养一个专兼结合团队,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深化产业学院等“五个一批”内涵建设。四是在国际影响上,争取一个国际交流建设项目、新增1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四、优先布局:全面推动专业创新跨越发展

把专业建设作为教学工作中心,作为学校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性任务。科学规划专业建设,高质量推进专业求发展、显特色的战略任务。一是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稳定生源规模不变,继续优化专业布局,增强专业适应与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新增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专业。二是注重内涵,提高质量。加大新设专业投入力度,年度条件建设、教改课题、课程开发、教材编著等项目向近三年新设专业倾斜,推动专业走出去,主动向本科院校、优秀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习。三是协调发展,强化特色。确定“一专业一企业一产业学院”的发展目标,突出专业转型中的数字化、智能化特色,争取3—5年左右,新兴专业替代传统专业成为专业群的新核心。

五、一体培养:优化生源提升多元培养体系

建立健全吸引优质生源机制,完善多元化评价方式和选拔制度,构建专业目录、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等上下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体系,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一是在提升生源质量上,强化普职生源基地建设,加快拓展专业招生宣传载体,丰富招生宣传内涵,建立健全招生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专业做好重点学生招生工作。二是在中高职贯通衔接上,控制3+2合作规模,贯彻落实“六个一”要求,保持普职生源大体相当比例。三是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筹备上,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搭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新平台,加快“职本培养标准”推进质量。四是在学生群体服务上,建立健全不同学制、不同层次学生等不同群体管理和服务机制。

六、素能并重: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定人才培养定位,坚持共建共享、发挥集群效应,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坚持工学结合、书证融通,坚持创新模式、打造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在完善管理系统上,加强数据分析、语义分析、智能比对功能研究,以帮助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连贯性、递进性改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质量和规划质量。二是在推进技能考核上,完善初级、中级、高级三类题库规范管理,健全技能抽测制度,落实技能抽测工作,将技能考核全面纳入2023级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初级、中级、高级”技能考核体系。三是在综合素质培养上,全面深化落实“五育”各项举措要求,继续推进“六融合”研究与实践,重点加强创业项目建设,结合“成长导图”建设应用,探索推进 “大素质”课程项目,构建贯穿学生在学生涯的综合素质提升体系。四是在教学改革探索上,推进全体教师明晰培养特色定位;每个教研室打造2个左右成果奖培育项目,力争获得市级成果奖;提炼管理体制创新、培养机制多元、专业特色鲜明的培养范式,学习总结兄弟院校建设经验。 

七、数字赋能:构建立体化信息资源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新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在在线资源建设上,立项建设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2门在线精品课程,建设1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立健全与企业共建共享的教学与培训资源。二是在教材开发建设上,继续支持开发20本左右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式教材,新编、修订的教材必须与企业共同开发,融入“六新”要求,鼓励与规上企业共同编制。三是在信息化环境建设上,完善和新建教改项目管理等相关管理系统,探索建立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据通用的教学平台,新建1个智慧教室,提升现有智慧教室使用和管理功能,充分融合信息技术,建设课程教学新场景与实践新场域。四是在信息素养提升上,立项2个左右“互联网+教学”校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推进教研室至少取得一门MOOC 证书(或其他在线学习课程证书)工作,健全在线教学服务工作。

八、共育金领:校企共建现场工程师专业

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分批建设若干现场工程师学院,培养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一是确定合作领域与形式,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建设1个现场工程师专业,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一批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二是遴选确定合作企业,与大型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设1个现场工程师学徒班,设立现场工程师学徒岗位,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工作,与合作企业确定联合招生选拔的标准和要求,鼓励联合若干中职学校通过中高职贯通形式开展培养。三是完善合作机制,健全学校、企业和学生等三方签订学徒培养协议流程,明确学徒参照企业职工或见习职工享受相关待遇;企业选派具有教学能力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学徒培养,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教改研究,项目相关企业优秀人才纳入“产业导师”库。四是联合实施学徒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设核心课程、开发建设一批高水平教材以及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灵活组织教学,工学交替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

九、比学赶超:持续完善技能竞赛支持体系

注重通过技能竞赛营造崇尚技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修订完善技能大赛管理办法,继续加大竞赛支持力度。一是在竞赛体系建设上,建立以教育部技能竞赛为核心,人社部技能竞赛、教育部学科竞赛为主体,行业赛项、特色赛项为补充的学生竞赛体系,完善分类培育和管理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二是在竞赛机制建设上,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将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有机融合,推动“竞赛项目融入培养方案、竞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竞赛评价融入综合评价”,继续开展“技能竞赛月”,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研。三是在竞赛承办争取上,全力争取市级级技能大赛承办权,主动争取市赛承办权。四是在竞赛项目培育上,鼓励教研室建立具有“传帮带”特色的技能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培育平台,重点支持每个教研室3项竞赛项目参加省选拔赛。

十、强化实践:构建功能集约运作高效的实验实训平台

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一是在设施条件建设上,新建一个现代化实验实训室,持续改善实验实训条件,立项论证中注重建设效益,增加仪器设备利用率考核比重。二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摸清家底,规范一批、新建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构建“模拟+现场+实操”递进式实训体系。三是在使用管理上,建设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试点推进实验实训重点设备联网管理,提高实验实训场所信息化管理水平。四是在队伍建设上,修订《实验实训岗位管理办法》,配强配足管理队伍,落实责任人,督促教育使用管理人员树立安全责任意识,确保实验实训场所安全稳定、高效有序运行。五是在管理规范上,协助落实《关于进一步落实实训室负责人及场所管理责任》要求,推动责任主体履行管理职责,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

十一、跃层思维:长远布局抢占电池第一方阵位置

以确保电池领域第一方阵为建设目标,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眼向外看、头向上抬”规划布局,坚持“六个不变、六个提升”内涵转变,完善职业教育本科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一是在提升思维层级上,组织到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交流学习,组织到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程度高的先进企业参观学习;组织专家论证会、专题研讨会,深刻领会和内化职业本科教育要求,高规格、高水平谋划专业建设规划。二是在学校升格准备上,坚持以打造区域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高地、文化传承与辐射高地和国际交流合作高地为目标继续做好准备工作。三是在本科平台搭建上,谋划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教学改革、技术研发、科学研究等各型组织与平台,建立高端阵地;推动汽车工程系加入各类职教本科联盟、平台,抢占一席之地。四是在内涵建设提升上,探索科学设置职教本科专业,夯实已规划专业的学科基础,对照本科层次专业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职业本科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升级改造;加快高本贯通,推动培养目标向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岗位面向朝服务经济社会岗位提升、教学内容向具备科技应用能力提升、教师能力向教科技服综合提升、能力培养向实用—研究并重提升、考核评价向综合能力考核评价提升。

十二、内涵提升:高水平推进教学管理与服务

持续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坚持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师责任意识,提高调控课堂的能力,优化课程教学效率,推动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形态,完善构建高水平教学管理与服务体系。一是加强教学管理能动性。加强系部在教学目标管理和宏观管理上的决策和调控机制建设,提升教研室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上的组织和实施水平,持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二是持续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加强教书育人十条行为规范宣传,落实教学效果差、学生反映大的教师预警与退出机制,加大“推门听课”频度,坚持动态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检查与反馈机制。加快推进教考分离,持续扩大“入企实践”覆盖范围。三是推进课程生态体系建设。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2 年)为纲,对接数字化发展趋势,完成全部专业的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继续开展“五说”活动,建立三级制“晒课、说课、评课、议课、磨课”课程建设长效机制。四是提升教材建设与管理水平。落实全国教材工作会议精神,把好教材建设质量关,全面审核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树牢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强化二十大思想指导,强化校企合作要求,强化“六新”融合程度,全面提升教材编制质量和效率,力争成功申报“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五是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管理。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切实把实习作为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持续加强规范管理、长效治理,坚决落实实习关键节点的 1 个“严禁”、27 个“不得”。

 

 

 

                                                                                                                                                                                                 汽车工程系

                                                                                                                                                                                                 2023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