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官方微信学院官方微信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课程标准编制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21-10-25 10:10 浏览量:
       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以学生技术进步成果转化价值引领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的编制,对于确立培养技术进步成果转化价值引领的技术技能人才定位,明确课程性质、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课程标准编制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河南省高职“双高计划”建设文件及《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关于建设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价值引领课程体系的意见》等要求,结合我院办学价值定位,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价值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着力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编制原则
1. 产教融合成果转化价值引领原则
按照“课程理论知识融入项目实践、成果转化与企业需求融入项目课程、企业人员融入教学活动、生产性实习融入教学过程”的思路,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过程,整合公共研发平台和食品企业资源,构建“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孵化生产→进入市场”的成果转化项目课程体系,并形成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
2.技术创新驱动课程体系原则
要有支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价值引领食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一是“双创”教育通识课。二是“专创融合”课程,把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内容。三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产业”的成果转化项目课程体系)案例教学。四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实践活动。五是“双创”实践活动。六是食品安全课程思政建设。七是校本教材建设(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案例、“双创”通识课、“专创融合”课活页教材、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活页教材、课程思政成果、行动导向专业教材)
3.科学性整体性原则。
课程标准制订应遵循科学原则,符合教学规律。课程目标明确,很好地支撑毕业要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配合得当,学时分配建议合理,使课程标准整体上具有可操作性。还要注意体现专业整体优化的思想,强化专业,注意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意相关课程的衔接、协调与分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打破各门课程自成体系的状况,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核心重组专业知识,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
4.发展性差异性原则。
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新理论、新技术及其新应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应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要求,同一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时要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有所差异。
5.落实“课程思政”与过程性考核原则。
各门课程必须肩负起育人责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在编制课程标准过程中,须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将价值塑造列入课程教学目标,同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力求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过程性学习考核, 要把学生平时完成每一个项目、每一项任务的状态与在本门课程中体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安全生产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结合起来进行课程考核,彻底扭转一考定乾坤的局面。
6.规范性原则
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做到文字严谨、术语规范、简明扼要。
三、编制内容
(一)课程基本信息
        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代码、考核方式、课程学时、课程学分、开设学期、适用专业、开课单位、执笔人、制订时间等部分组成。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课程与职业岗位关系,课程对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以及与前、后续 课程的关系等。凸显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价值引领食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一是“双创”教育通识课。二是“专创融合”课程,把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内容。三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产业”的成果转化项目课程体系)案例教学。四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实践活动。五是“双创”实践活动。六是食品安全课程思政建设。
(三)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根本问题,深入推进“三全”育人,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价值引领,将核心素养教育融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
课程目标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体现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支撑。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要体现课程对学生在知识、技术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成果转化能力的食品技术技能人才。
(四)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一般包括课程模块和学时安排两部分内容。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综合制订,按照“课程理论知识融入项目实践、成果转化与企业需求融入项目课程、企业人员融入教学活动、生产性实习融入教学过程”的思路,根据课程目标与行业企业岗位、知识技术技能获得与深造及创新创业要求的匹配性,把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内容,引入行业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与优化。
(六)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生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课程核心素养内涵及具体表现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一般从本课程的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水平两个方面具体列表体现出来。
       要结合学院及本专业本课程实际,深刻认识到当下和未来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主要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驱动,学生应了解和熟悉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基本路径,基本掌握食品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技术创新的主流方向。创设基于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成果转化激励环境、成果转化学习环境和产业孵化实践环境,在“产学研转创”的环境中通过技术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推进食品产业发展,推动食品产业发展使命驱动学生的专业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形成与漯河市2000亿食品产业集群融为一体、辐射河南食品产业的“产学研转创”人才培养特色。
)课程实施
1.教学要求
      要紧扣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突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价值引领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特色 。
      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将价值塑造列入课程教学目标,同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力求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有课程均要融入食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食品安全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做食品就是做良心”理念。
      按照“课程理论知识融入项目实践、成果转化与企业需求融入项目课程、企业人员融入教学活动、生产性实习融入教学过程”的思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需要,采用与课程教学相匹配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引导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同时,注重过程性学习考核,要把学生平时完成每一个项目、每一项任务的状态与在本门课程中体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安全生产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结合起来进行课程考核。
2.学业水平评价
      学业水平评价要从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学业质量等方面重点把握,在教学设计的审定中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质量评价标准”中设置“成果转化价值引领”观测点,形成基于服务创新和成果转化价值引领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课、专家评质、企业评人”的五评制度。
      考核要体现主体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各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学业水平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要有具体的考核评价方案,包括各教学过程所占的比例,同时要强调考核方案设计的公正性、公平性和科学性。
3.教材编写及选用
      首先,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案例、“双创”通识课、“专创融合”课活页教材、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活页教材、课程思政成果、行动导向专业教材等方面,加强校本教材建设。
      教材选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应严格遵照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思政课程必须使用国家统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专业核心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原则教材原则上从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规划教材目录中先用。国家和省级规划目录没有的教材,可在职业院校教材信息库选用。优先选择能够反映最新的专业前沿,系统性强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列出可选用的教材、参考资料,包括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 企业规程、职业及岗位工作手册、工种培训手册和职业技能鉴定手册及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等。
4.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环境创设
      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支持课程教学的教学资源,学习环境主要是指教学设备设施,以及支持学生开展学习的条件。充分利用学院的基于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成果转化激励环境、成果转化学习环境和产业孵化实践环境,在“产学研转创”的环境中通过技术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推进食品产业发展,推动食品产业发展使命驱动学生的专业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融入挖掘与漯河市2000亿食品产业集群融为一体、辐射河南食品产业的“产学研转创”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下的教学条件。另外,课程教学对教室环境、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资源、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中心)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的主要要求,要结合学院教学条件现状,同时也要考虑发展因素。
5.教师团队建设
      提出任课教师(团队)的学历、专业背景、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双师素质等方面要求。培育引进一批能真正解决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难题的“双师型”教师。要逐步建立适应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价值引领的食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创新团队,教师不但能胜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要能解决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难题,为行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及社会培训,有可观的技术服务收入和社会培训收入。教师创新团队在服务行业企业的时候,学生加入团队,形成制度和机制。
四、课程标准编制及实施要求
1.制定课程标准指导意见。课程标准的制(修)定工作由教务处统 一组织实施。教务处负责制定课程标准编制的指导意见,并进行宏观 指导和综合协调,负责对按专业汇总审核后的课程标准的审定工作,确保制订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质量标准。
2.编写初稿。课程标准的制(修)定由课程所属系部负责。各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具体负责课程标准编写的组织工作,在专业负责人(或专业教研室主任)主持下,组织各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教师,并按照“五共”模式要求吸收行业或企业专家及能工巧匠参与课程标准制定,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按照“课程理论知识融入项目实践、成果转化与企业需求融入项目课程、企业人员融入教学活动、生产性实习融入教学过程”的思路,贯彻学院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课程负责人按照《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编写课程标准。
3.审核审定。课程负责人编制的课程标准初稿,交由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审核。然后由系部对各课程标准进行审定,审定通过并负责人签字后,以系部为单位统一报送教务处。
4.审批实施。学院教务处审批,颁布实施。
5.修订完善。根据实施后反馈意见特别是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推陈出新,进行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不断提高课程标准质量和实施成效,修订与制定流程相同。
五、课程标准的执行和管理
1.课程标准是学院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必须认真执行。各西部及教研室要认真依据课程标准,选用(编写)教材,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2.任课教师应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3.任课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在执行课程标准时,各教研室遇到问题应及时向系部和教务处报告,研究并妥善解决。
六、制订课程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1.课程标准应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讲授 一门门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标准必须充分反映教育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标准不能脱离专业培养目标。
2.所有课程均要融入食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食品安全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做食品就是做良心”理念。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上, 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
3.课程标准应具有前瞻性。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价值引领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4. 课程名称要规范,要区别教材名称与课程名称的关系,不能一味简单的使用教材名称作为课程名称。
附件1:课程标准参考模板
附件2:课程标准审议表                           
 
教务处
2021年6月28日
 

 
附件:课程标准参考模板
《         》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考核方式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
课程学时
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
开课单位
执笔人
制订时间
填表说明:1.课程类别填写必修课、限选课或选修课;2.课程学时须分别说明理论学时和总学时。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任务
三、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
    (二)课程目标
四、课程结构
(一)课程模块
(二)学时安排
五、课程内容
六、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具体通过核心素养及表现列表展现)
(二)学业质量水平(具体通过学业质量标准列表展现)
七、课程实施
(一)教学要求
(二)学业水平评价
(三)教材编写及选用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环境创设
(五)教师团队建设


附件2:《         》课程标准审议表

编制小组(课程组)意见:
 
 
组长: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系部意见:
 
 
系部主任:
                                    年    月     日
教务处意见:
 
 
教务处处长:
                                    年    月     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