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官方微信

招生热线:0395-5831369

系部概况
专业介绍
机构设置
专业特色
系部动态
师资队伍
教学名师
教学管理
精品课程
特色校本课程
教学管理文件
实训实践
服务企业
服务团队
学生工作
校企合作
合作单位
合作动态
就业创业
就业信息
就业创业之星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发布日期:2022-04-14 13:58 浏览量: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旅游文化

课程类别

必修课

考核方式

过程考核+项目考核

课程代码

040501E

课程学分

6学分

课程学时

理论学时:54

总学时:108

开设学期

学期

先修课程

旅游服务礼仪、餐饮服务管理

适用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

开课单位

万品酒店·烹饪产业学院

执笔人(教学团队)

王晓蕊(执笔人)

教学团队:王晓蕊、李艳、魏珊珊、张一平

制订时间

2021330

填表说明:1.课程类别填写必修课、限选课或选修课;2.课程学时须分别说明理论学时和总学时。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旅游文化》是旅游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一门综合专业课,也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关键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具备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和品质,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和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导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各方面基础知识,理解其中的基本概念、文化现象、景观特点、掌握其中的历史过程、民族风情、风物特产,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有关旅游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进行食品研学旅行和从事旅游管理等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研学旅行师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的课程要求,本课程的课程设计通过问题或图片导入、案例分析、组织实训、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法,将旅游文化学科中的理论知识点和原则性规定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要领,使学生在掌握旅游工作中的文化知识与讲解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初步的适应能力,在策划、讲解、组织应变、景观调查等方面获得锻炼。树立创业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成果转化意识。

三、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

《旅游文化》的学科素养,使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思想积极进步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家乡。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在为旅游者、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提供有效服务的同时,首先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遵纪守法。树立高度的法纪观念,认真学习并模范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守旅游行业规章,严格执行服务质量标准,严守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维护国家和旅行社的利益。

2、提升岗位能力

结合专业需求、社会岗位需求,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一定的审美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讲、会讲,能讲是建立在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导游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它不仅包括对景点景区的讲解,还包括旅游活动中与游客的正常交流、沟通;其次是会讲,会讲属于语言中较高的层次,要求导游专业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组织语言,通过语音、语调的处理让原生态的讲解富有感染力,能够吸引游客。

2)人际交往能力要求学生愿交际、善交际。交际对象可能是游客,可能是旅行社计调,也可能是食品研学旅行中的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质量直接决定了旅游服务质量,导游专业学生交际能力以愿交际为基础,最终达到善交际。愿交际则主要是指在旅游服务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已有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主导旅游活动中的交际往来,化解各种交际问题。

3)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导游是传递美的使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素养,才能更好地向游客传递美。

3、创新成果转化

学习掌握导游基础知识,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结构、课程标准,熟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根据市场需求、中小学生的教育需求,以食品研学旅行为主要创新点,提高中小学生对国内食品行业、各地饮食的历史、发展、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

(二)课程目

1、知识目标

1)熟悉中国历史文化小常识;了解中国各民族的组成分布、汉族的传统节日等基本情况;掌握主要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饮食、节庆、禁忌等民风民俗。

2)了解中国四大宗教的起源、发展简况、基本教义;掌握尊奉的主要对象、宗教经典、特殊称谓、宗教建筑、宗教著名景观等知识。

3)熟悉中国主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构成、分布以及特点。熟悉中国风景名胜区地理分布,掌握我国世界遗产及主要景区景点。

4)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掌握古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等级、分类、主要特点、著名古建筑代表。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构景要素与常见的构景手段、著名园林代表;理解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合的造园观念。

6)了解中国烹饪的发展简况,熟悉中国烹饪的主要流派以及各主要风味流派的特点、代表作品;掌握中国最具特色的名茶、名酒、名贵中药、丝织刺绣品、陶瓷制品、文房四宝以及各类著名的工艺品的基本常识。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知识,分析、讲解旅游景点的文化特点。

   2)能够运用宗教文化知识,在宗教旅游场所有针对性地讲解四大宗教的起源、发展简况、基本教义,尊奉的主要对象、宗教经典、特殊称谓、宗教建筑布局、宗教著名景观,能够辨识佛像所在的位置、名称。

3)能够运用古代建筑知识分析古代建筑的基本情况、辨别古建筑的等级、建筑物的种类、主要部分的构成、特点。

   4)能够运用中国古代园林知识分析旅游园林景点的构景要素与构景手段。

3、素质目标

1)激发学生对旅游事业的热爱和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

3)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

4)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程结构

(一)课程模块

旅游文化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

基础模块是课程对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生要求必修且掌握的知识,包括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民族民俗、民族与宗教知识、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园林、中国旅游景观、中国饮食文化七个部分。

拓展模块是课程根据不同学生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学习的一部分,包括旅游业行业发展、中国的风物特产和工艺品、主要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三个部分,

(二)学时安排

基础模块学时为46个学时,拓展模块学时为18个学时。各模块的具体学习,根据每个学期时间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

模块

主题

建议学时

 

 

基础模块

中国历史文化

 

 

46个学时

中国民族民俗

民族与宗教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园林

中国旅游景观

中国饮食文化

 

拓展模块

旅游业行业发展

 

18个学时

中国的风物特产和工艺品

主要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

 

五、课程内容

(一)基础模块

1、中国历史文化

掌握中国历史发展概况、与旅游相关的中国历史常识以及中国文化、科技发展概况,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产生的作用,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和民族自豪感。

【内容要求】

(1)中国历史的发展概况,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我国历史的发展,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著名古代文化和遗址(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广汉三星堆遗址、安阳殷墟遗址、都江堰水利工程和秦始皇陵兵马俑遗址等);熟悉中国历史重大时间和重要人物,中国历史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主要科技发明;掌握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戏剧戏曲、中医中药、书画艺术的发展等历史文化常识。

(2)历史文化常识,了解历史上主要王朝国号名称的由来,帝王、皇族、皇戚的称谓,了解年、月、日、辰记录方法,了解四时,节气、阴阳、五行、八卦、生肖等古代基本常识。

重点:与旅游相关的中国历史常识以及中国文化、科技发展。

难点:中国历史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产生的作用。

【教学提示】

本节课以问题导入的方法代入教材内容,案例的选取要贴近生活、贴近学习、贴近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入——任务描述——教材分析——任务完成——能力拓展”的形式组织教学。

1)你会背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吗?

2)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人是谁吗?

3)你知道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过六十大寿吗?

设置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布置任务,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答案;熟悉教材,学习历史文化知识。

历史中辉煌灿烂的文明、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习历史文化,对学生的大局观的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教学实训】

每个学生选取一个朝代来说说这个朝代的名人名事。

2、中国民族民俗

了解各民族历史、语言的概况,掌握各民族的人口分布概况,重点掌握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概况、饮食、服饰、房屋、宗教信仰、代表性食品和主要禁忌等民俗文化知识。

【内容要求】

1)民族、民俗的概况,了解中华民族的人口、分布、语言文字情况,民俗的内涵及属性。

2)汉族的概况及主要传统节日。

3)北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概况、饮食、服饰、房屋、宗教信仰、代表性食品和主要禁忌等民俗文化知识。

重点:民俗的产生、含义、特征和功能;各主要民族的特征风俗;主要民族的相关禁忌。

难点:民俗的产生;主要民俗风俗形成的背景及不同民族民俗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提示】

采用问题导入的方法开始本节课的学习,然后采用知识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配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使学生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民俗特征。

1)古代青年男女在什么年龄举办成人礼?

2)古代“衣、裳”是什么样的服装?

3)你知道什么是“走婚”吗?

用设置问题的方法,让学习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播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各个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分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民族风俗有哪些可以被我们的旅游行业所采用,转化成具有可吸引性的旅游资源。

【教学实训】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每个小组设计一条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线路。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带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互相沟通,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3、民族与宗教知识

本章前两节分别介绍了中国民族的基本概况、中国的民族政策等,后五节介绍了关于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功能;理解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和中国总价政策‘掌握中国的四大宗教常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宗教禁忌,掌握各宗教创始人、教义、教规、建筑布局,各宗教有关建筑的旅游地位。

【内容要求】

(1)中国民族与民族政策、汉族及其传统节日。

(2)中国的宗教政策。

(3)宗教的起源、发展和功能。

(4)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

(5)中国四大宗教常识,四大宗教的创立、发展简史;基本教义;宗教的基本经典和标记;供奉的主要对象;主要的殿堂;主要的宗教旅游圣地。

(6)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重点:中国的宗教政策;中国四大宗教常识;各宗教创始人、教义、教规、建筑的地位。

难点:宗教知识在现实工作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提示】

问题导入:

1)为什么寺庙中的门槛不可以踩上去?

2)为什么我们说“八仙过海”而不是“八神过海”?

3)为什么伊斯兰教的信徒要戴头纱?

运用问题导入法开始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出身边与宗教文化有关的事物,并让学生提出问题。

对于宗教文化的学习,采用知识分析、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配合多媒体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价值观。通过引入社会宗教行业的案例,通过对宗教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使学生对教材书上的理论知识,顺利的融入的生活中的宗教现象。当代大学生需要认清宗教本质,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引导学生塑造一个正确的思想认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实训】

利用所学的宗教文化知识,能运用宗教文化知识,在宗教旅游场所,有针对性地讲解宗教文化知识,能够辨别供奉对象所在的位置、名称。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撰写一篇具有宗教旅游吸引力的导游词。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带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互相沟通,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4、中国古代建筑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沿革;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建和建筑特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的发展及现存著名城防建筑;掌握宫殿坛庙建筑的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居的分布及特点;了解古代陵墓建筑的封土沿革,掌握陵园的布局,了解现存著名陵墓的代表;了解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建筑。

【内容要求】

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沿革,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2)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建筑特点。

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防建筑。

4)中国古代宫殿及礼制建筑。

5)古城、古镇古村与古长城。

6)古代陵墓建筑,陵园的建筑布局及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陵寝。

7)中国现存著名古建筑。

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建和建筑特点;宫殿礼制建筑的相关知识;古城、古镇古村与古长城;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难点:中国古建筑的人文内涵。

【教学提示】

图片导入:

1)利用多媒体播放古代不同等级规格的建筑,让学生指出有哪些地方的不同。

2)利用多媒体播放国内不同地区的代表民居建筑,让学生讨论这些建筑民居都出现在我国什么地方。

3)利用多媒体播放秦始皇陵、唐乾陵、明定陵、清西陵等不同陵墓的图片,指出这些古代帝王陵墓的修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利用播放图片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关于古代建筑文化,可通过播放现存的古代建筑进行比较、分析、讲解,通过图片、案例等多元互动等方式,针对不同知识的项目化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对教材知识实际运用的能力。

【教学实训】

从中国宫殿、坛庙、陵墓、古城、古镇古村与古长城等古代建筑中每个小组选取一个,针对选取的古建筑,利用所学的古建筑文化知识进行详细分析说明,每个小组撰写一篇具有较强旅游吸引力的古代建筑文化导游词。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带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互相沟通,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5、中国古代园林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要素;掌握中国古代园林常见构景手段;掌握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园林景观。

【内容要求】

1)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和发展。

2)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3)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及代表。

4)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要素。

5)中国古代园林常见构景手段。

重点: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要素和手段。

难点:中国古代园林的人文内涵。

【教学提示】

图片导入:

1)播放苏州四大园林的图片,让学生讨论指出园林的主要特征。

2)播放颐和园、避暑山庄视频,让学生讨论指出与刚才的苏州四大园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利用图片、视频资料开始本节课的讨论学习。

中国古代园林知识的学习,可通过引入现存的北方园林、南方园林、岭南园林的不同园林的图片,采用图片展示、比较的方法,学习中国古代园林的特征,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最后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园林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指出这个园林属于什么类型的园林、园林中出现的造景手法有哪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让教材上的知识真正走向社会。

【教学实训】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国内任何一个知名的古代园林做为实训对象,利用所学的古代园林文化知识,从古代园林的特征、分类,利用所学的古代园林构景手法、构景要素,撰写一篇具有较强旅游吸引力的导游词。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带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互相沟通,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6、中国旅游景观

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分类,梳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国主要的自然景观,包括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分布、代表性景观,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等。

【内容要求】

1)中国的自然景观。

2)中国的人文景观。

3)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

重点:基本类型、分布、代表性景观,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等分布。

难点:中国的世界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等分布。

【教学提示】

图片导入:

(1)播放三山五岳、瀑布、沙漠、湖泊、雪山等不同的图片,开始自然景观的学习讨论。

(2)播放故宫、长城、清明上河园、白马寺等不同图片,开始人文景观的学习讨论。

本节课的教学将图片导入、视频播放、知识讲解、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相结合,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和运用。

中国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利用图片、视频的播放,欣赏中国各地旅游胜地的同时,学习不同自然景观的特征和代表旅游景点;理解不同人文景观的建造背景以意义,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化、模块化进行不同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旅游发展的实际问题。

【教学实训】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国内任何一个知名的自然景观或者人文景观做为实训对象,利用所学的自然景观或者人文景观的理论知识,撰写一篇具有较强旅游吸引力的导游词。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带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互相沟通,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7、中国饮食文化

了解中国烹饪的形成与发展,掌握中国烹饪的特点和技艺,掌握中国烹饪风味流派与八大菜系。

【内容要求】

(1)中国烹饪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烹饪的特点和技艺、地方菜系的介绍。

(2)中国的名酒名茶。

(3)中药与药膳。

重点:中国烹饪的特点与技艺分类。

难点:中国烹饪的人文内涵。

【教学提示】

图片导入:

1)播放八大菜系的不同代表名菜。

2)播放六大茶类的不同代表名茶、不同香型的代表名酒。

本节课的教学将图片导入、视频播放、知识讲解、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相结合,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和运用。

采用知识讲解、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形式,配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习中国的饮食文化,直观的了解各地饮食的特点。让学生讨论不同地区的代表名菜、名茶以及名酒,并且考虑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各地的饮食文化,创新设计食品研学旅行,让中小学生认识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

【教学实训】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国内任何一个地方的食品作为实训对象,利用所学饮食文化理论知识,结合中小学生的学习教育情况,设计一条具有较强旅游吸引力的食品研学旅行线路。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带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互相沟通,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二)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面向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旅游业行业发展

了解和掌握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知识;了解什么是旅游活动及其分类,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了解旅游业、旅游市场的概念及构成;了解旅游组织及其功能,国际上重要的几个旅游组织。

【内容要求】

1)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2)旅游的概念和旅游活动。

3)旅游业的含义及构成、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4)旅游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5)旅游组织的概念及职能、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

重点:旅游业产生;旅游组织的概念及职能;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

难点: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

【教学提示】

 问题导入:

(1)你知道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的吗?

(2)你知道中国旅游日是哪一天吗?

(3)谈谈你对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看法。

运用问题导入法开始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情况,说说自己对旅游、对旅游业的看法,并让学生提出问题。

采用问题导入、小组讨论的形式,配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历史、现状进行分析学习,加深学生对旅游的认识。采用知识分析、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形式,在学生对旅游业有初步了解的情况下,引入旅游市场、旅游组织的概念,帮助学生对整个旅游业发展方向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实训】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结合所学旅游业发展,通过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至少说出三条目前社会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并提出自己对旅游业发展的看法。

2、中国的风物特产和工艺品

熟悉中国的著名风物特产,了解中国的陶瓷器、丝织工艺品、中药、文房四宝、雕刻品、漆器及金属工艺品和编织品及工艺画。

【内容要求】

(1)中国的风物特产。

(2)中国的工艺品。

重点:著名风物特产及工艺品的产地、特点;风物特产的特色。

难点:各地的代表工艺品及特点。

【教学提示】

图片导入:

播放陶器、丝织品、漆器、金属工艺品等不同的工艺品图片,进入中国的风物特产和工艺品的欣赏和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将图片导入、视频播放、知识讲解、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相结合,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和运用。

对于中国丰富的风物特产和工艺品,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的方法进行分析学习,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不同风物特产和工艺品的产地、特征等知识点,并把这些知识点运用的实际生活中。

【教学实训】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不同地区的工艺品和风物特产,每个小组选取其中一项进行描述分析,撰写一篇关于当地工艺品或风物特产的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导游词。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带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互相沟通,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3、主要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

了解我国台湾、想改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主要客源国的基本概况和民俗。

【内容要求】

(1)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主要客源国的基本概况和民俗。

(2)主要客源国概况,包括亚洲主要客源国概况、欧洲主要客源国概况、美洲主要客源国概况、大洋洲、非洲主要客源国概况。

重点: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难点:主要客源国的民俗及景点。

【教学提示】

问题导入:

(1)你知道香港人有哪些禁忌吗?

(2)你能说出不同国家的代表旅游地是什么吗?

(3)你能说出不同旅游客源地的游客有哪些主要特征吗?

运用问题导入法开始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情况,说说自己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旅游发展的看法,并让学生提出问题。

对于主要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的学习,可采用知识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配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结合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形式,掌握不同;旅游客源国(地区)的代表旅游景点、各地的民风民俗以及禁忌特征。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实践和工作中时,面对不同客源国(地区)的游客,可以把所学知识转化到实际运用中,加强学校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

【教学实训】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结合所学客源国(地区)的概况,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国家(地区)作为实训对象,根据这个国家(地区)的位置、旅游业发展、主要旅游景点、本地区人们的禁忌和生活习惯,设计一条适合这个国家人员出游的国内旅游线路。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带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互相沟通,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六、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说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见表1)

1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核心素养及表现

核心素养

内涵

具体表现

 

 

 

 

思想积极进步

导游人员或者研学旅行指导师要自觉地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贯穿于带团讲解的全过程,无论是景观介绍,还是同游客交谈,都要充满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枕,将祖国的形象、荣誉、民族的尊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融入讲解之中。树立高度的法纪观念,认真学习并模范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守旅游行业规章,严格执行服务质量标准,严守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维护国家和旅行社的利益。

 

●在指导思想上的政治倾向性。

●在讲解内容上的健康性。

●有高尚的职业理想,旅游服务意识。

●拥有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观念。

●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提升岗位能力

  结合专业需求、社会岗位需求,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一定的审美能力。在导游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在带团过程中解决矛盾争端或是产生利益纠纷的时候,还需利用语言表达来解决矛盾和协调处理相关问题。人际交往能力要求学生愿交际、善交际。交际对象可能是游客,可能是旅行社计调,也可能是食品研学旅行中的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质量直接决定了旅游服务质量,导游专业学生交际能力以愿交际为基础,最终达到善交际。愿交际则主要是指在旅游服务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已有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主导旅游活动中的交际往来,化解各种交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导游是传递美的使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素养,才能更好地向游客传递美。

 

 

 

●语言的表达既是导游人员的基本功,又是一门艺术。

●讲解能力首先要以良好的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基础。

●讲究同不同类型游客接触和交往的技巧,加强同他们的交流和沟通。

●导游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美学修养是导游服务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导游工作者具有较强的美学素养,是吸引游客的一重大因素。

 

 

 

 

创新成果转化

学习掌握旅游文化知识,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结构、课程标准,熟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根据市场需求、中小学生的教育需求,以食品研学旅行为主要创新点,提高中小学生对国内食品行业、各地饮食的历史、发展、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

 

 

●渊博的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

●掌握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

●熟悉国内食品行业及各地饮食文化特征。

●所学知识创新转化为食品研学旅行新思路。

 

 

(二)学业质量水平

学业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学业质量水平测试,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在本学科学业质量现状,对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学业质量水平分为两级,每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导游基础知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

水平一:掌握导游基础知识中基础模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掌握各个部分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能简单讲解实际生活现象和处理一些现实问题。

水平二:在水平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拓展模块的知识技能,能运用所用模块知识较好的支持专业学习,对课程中每个知识模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运用。

                    表二 学业质量标准

水平一

水平二

  1-1[思想积极进步]

●在指导思想上的积极进步。

●在讲解内容上的健康性。

●拥有一定的职业理想,旅游服务意识。

●拥有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观念。遵循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服务质量。

●能够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2-1[思想积极进步]

●具有高度的政策观念和法治观念,要以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指导自己的言行和工作;积极主动地讲解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现行的方针政策;介绍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各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在带团过程中,一旦发生矛盾和冲突,以大局为重,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确保旅游服务质量。

●公私分明、诚实善良。在工作中不谋私利、公私分明,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自觉抵制各种精神污染。

 

 1-2[提升岗位能力]

●独立进行宣传讲解的能力。

●能与不同类型游客接触和交往,顺利同他们交流和沟通。

●具备岗位需求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带给客人愉悦的旅程。

●导游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

 2-2[提升岗位能力]

●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灵活的工作方法。在安排活动过程中有较强的针对性并留有余地,在组织各项具体活动时讲究方法并及时掌握变化着的客观情况。

●与层次不同、品质各异、性格相向的中外人士打交道,具有灵活性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并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氛围、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

●旅游活动出现意外事故,能妥善地处理事故,能运用一定的岗位能力解决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

●导游人员不仅具有很强的审美能力,还会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激发旅游者的审美积极性,促使他们去探新、去求奇、去寻觅美、欣赏美。

1-3[创新成果转化]

●具有岗位需求的知识储备量,拥有较好的文化修养。

●能够掌握中小学教育教学、课程结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

●熟悉国内食品行业及各地饮食文化特征。

●能为食品研学旅行提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3[创新成果转化]

●好学向上,积极主动的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能够充分的了解景点的知识、文化和背景,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讲解和线路设计中。

●深入研究中小学教育需求,根据学情、兴趣、个性化等因素,实现学生“感兴趣、有新意、能做到、多收获”等目的。

●能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转化为食品研学旅行新思路。

七、课程实施

(一)教学要求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文化学科教学要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在全面贯穿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业水平评价

旅游文化课程的学业水平评价,应从课程理论学习能力、岗位需求与社会责任、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1、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根据课堂教学、自主选择学习平台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掌握与社会接轨的理论知识,使教材书上的知识能及时得到利用和更新。

2、岗位需求与社会责任方面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中掌握的导游服务的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能将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项目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能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

3、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对所学的旅游文化知识,能够与本专业其他学科较好的融合一起,在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中能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能创造旅行方向新思路。

(三)教材编写及选用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编写应严格遵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规定。

1、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在编写教材时要以学生为本,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学生看到教材的感受,考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什么地方,多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还要动手、动脑。强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教材内容为核心,要敢于更新创新

对教材中的人文知识点要进行加工润色,而不是照搬。将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社会行业发展概况写到教材中,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最新的行业社会动态。在教材编写中要有机融入最新的实例以及操作性较强的案例,并对实例进行有效的分析。

3、以知识实际运用为目的,重视案例与实践环节

在教材编写的前期,要对本专业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熟悉行业发展及企业用人要求,以办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其中案例的选择不只是要典型,还要突出时代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同时起到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作用。加强实践互动环节,让学生容易理解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要让学生指导这些知识在什么地方能用,什么时候用,为学生建立起理论与应用的桥梁。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环境创设

课程资源主要指支持旅游文化的学科教学资源,学习环境主要是指教学设备设施,以及支持学生开展专业课学习的条件。

1、课程资源开发

在学科教学资源方面,要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现代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旅游文化学科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广泛搜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积极参与和课程教学改革相关的资源建设。

2、学习环境创设

在学习环境方面,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机房和综合实训室等设施,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信息技术设备,提供相应的软件和互联网访问权限。学校要建立有效利用在线学习的平台,支持传统教学模式向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型升级,引导学生进行现代化学习环境创设,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完善校内实训室设施设备,结合“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产业”的成果转化项目课程体系,合理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资源,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成果转化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及专业实验室开展教学,在“产学研转创”的实践氛围中,在成果转化理念的引领下,锻炼学生技能。

(五)教师团队建设

1、基本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的专业课教师应有理想信念、良好的师德师风,符合教师专业的标准要求,有教师资格证,有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反思能力,能够适应专业需求,开展教学研究。

教师应主动适应专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主动研究行业新动向。根据行业岗位要求,制定适应的课程标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2、专业提升

专业课教师要定期到行业、企业中参加社会实践,支持教师通过培训学习获得本专业相关的高级等级证书,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定期对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和教学成果奖,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支持教师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大赛和教学能力比赛,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支持教师参与国际交流、访学、研修等项目,拓宽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团队建设

要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年龄、性别、职称与学历结构,从整体上增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实力和竞争力。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组建教师创新团队,形成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教研机制和专业发展机制,开展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与研究;吸纳行业、企业人员,建立结构合理、专兼融合的教师队伍。